欧盟与乌克兰正在推进一项新的长期贸易机制,即所谓的“深度和全面自由贸易区协议(DCFTA 2.0)”,以取代因俄乌冲突背景下实行的临时自主贸易措施(ATM)。
根据欧盟委员会6月30日的声明,新协议旨在现代化双方的贸易框架,扩大市场准入,并加深经济一体化。然而,与战时实行的免关税、无限额措施相比,新机制对乌克兰农产品出口设置了更为严格的条件。
根据协议草案,尽管相比战前的DCFTA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机会,但对乌克兰关键农产品出口的限制依然明显。玉米、小麦、糖、鸡蛋、禽肉与蜂蜜等敏感产品将被重新设定进口配额,且低于过去两年ATM下的实际贸易水平,这可能导致乌克兰农产品出口下降。部分中度敏感产品如黄油、脱脂奶粉、燕麦及大麦制品则享有提高后的配额,而发酵乳制品、葡萄汁等低敏感商品则获得全面市场准入。
此外,协议设置了“保障条款”,允许双方在进口冲击国内市场时采取措施。欧盟成员国仍需对该协议进行正式批准,预计乌克兰需在2028年前逐步与欧盟在动物福利、农药标准等方面实现全面对接,并对欧盟的禽肉、猪肉和糖产品开放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在俄乌战争爆发后,曾因欧盟ATM的实施而显著受益。2022/23年度,乌克兰出口粮食及豆类近4,900万吨,其中玉米出口2,700万吨,小麦1,700万吨。欧盟是其中的主要买家,进口量大幅上升,玉米同比增长84%,小麦更是飙升逾16倍,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和波兰成为主要进口国。
然而,2025年6月ATM到期后,欧盟恢复关税和配额限制,乌克兰谷物出口立即受到冲击。数据显示,2025年6月至7月乌克兰谷物出口量同比下降30%,欧盟进口份额下降33%。在此背景下,乌克兰出口商开始寻求转向亚洲、中东和非洲市场。一些乌企已尝试参与约旦的粮食招标,并成功向该国供应小麦,但整体上在这些市场面临来自俄罗斯的强大竞争压力。
目前,乌克兰粮食在黑海港口的出口报价持续承压。普氏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乌克兰11.5%蛋白小麦FOB黑海价格为每吨235美元,玉米为每吨228美元,均出现小幅下滑。尽管整体出口格局或不会因市场转向而发生根本变化,但欧盟新机制意味着乌克兰未来对欧农产品出口难以恢复至战时高峰,更多份额将流向其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