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2025/26年度种植季节将在9月份到来,行业人士估计农户将倾向于播种玉米,减少大豆。
阿根廷农村协会(SRA)主席尼古拉斯?皮诺表示,大豆出口税上调、国际价格疲软及利润空间压缩是这一转变的关键动因。作为全球最大的豆油豆粕出口国和第三大玉米供应国,阿根廷的种植结构调整将对全球农产品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税收政策成为种植风向标。阿根廷政府本月终止大豆临时减税政策,将大豆出口关税从26%上调回33%,豆粕和豆油关税也分别从24.5%调回31%,玉米出口税调回12%。这种显著的税差使玉米在种植比较效益中占据优势。
皮诺强调,在全球大豆价格徘徊在370美元/吨的低位背景下,叠加高额税收,租地种植大豆的农民(占总数的60%以上)正面临破产风险。相比之下,玉米凭借更好的价格表现和税收优势,成为更理性的种植选择。
尽管种植意向向玉米倾斜,但良好的天气前景仍可能推动大豆产量突破本季预期的5000万吨,玉米产量也有望超过本季的4900万吨。罗萨里奥谷物交易所预计2024/25年度阿根廷谷物总产量将达1.36亿吨。
不过皮诺警告,多年来高于巴西等邻国的出口税率已导致农业生产"停滞不前",他呼吁米莱政府兑现竞选承诺,将出口税降至零以恢复产业竞争力。
阿根廷农民面临的深层矛盾在于:一方面,政府因财政紧张和外汇需求推迟税改;另一方面,全球谷物价格低迷与生产成本高企持续挤压利润空间。
皮诺呼吁米莱政府实施零出口关税,坦言"时间正在流逝",反映出农业行业对出口税政策调整紧迫性的焦虑。这种困境在租地农户群体中尤为突出,他们的经营模式对价格和税收变动更为敏感。
随着9月播种季临近,阿根廷农业正站在十字路口,其最终种植结构不仅关乎本国经济复苏,也将通过全球供应链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