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拂过田野,玉米香飘四野。眼下,铁岭市清河区的玉米种植区正迎来丰收旺季,收割机的轰鸣在田间回荡,金黄的玉米棒堆满运输车辆,农民忙碌的身影与灿烂的笑容,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今年,该区玉米不仅种植面积稳定,更创下历史高产纪录——北大荒铁岭垦地共建示范区玉米理论亩产达1251.45公斤,成功迈入“吨粮”行列,全区预计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15亿公斤,同比增长近10%。

  在杨木林子镇九社村,种粮大户卢永旺的800多亩玉米田一派繁忙。大型收割机穿梭田间,摘穗、剥皮、秸秆粉碎一气呵成,金黄的玉米直接装车转运。“今年最高亩产到了1200公斤,比往年多收250多公斤!”卢永旺笑着说。自2023年学习水肥一体化技术,去年投入应用后,他还搭配大垄双行种植与秸秆还田(还田率70%~80%),不仅降低了土地流转成本,还提升了土壤肥力。如今,他的种植规模从450亩扩大到800多亩,预计总产量能突破95万公斤。

  作为九社村党总支书记,卢永旺致富不忘乡亲。在他的带动下,九社村近1500亩土地采用大垄双行技术,清河区推广水肥一体化的玉米田更是达到5000亩。“下一步打算把整村土地托管,保证百姓基本收入不赔,亏损由合作社承担,多余效益归村集体,还能增加集体收入。”卢永旺的规划,让村民们对增收更有盼头。

  更高产的突破出现在北大荒铁岭垦地共建示范区。这里采用“籽粒直收”技术,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脱粒、清选、入仓,秸秆同步粉碎还田。经测算,示范区玉米每亩种植4500株,子粒含水量28.1%,标准亩产量1024公斤,理论亩产达1251.45公斤,为全市玉米高产栽培树立了新标杆。

  这样的丰收,离不开科技赋能与政策支持。近年来,清河区围绕“稳面积、增单产、提效益”目标,一方面,推广保护性耕作、水肥一体化模式,引进高产抗逆玉米品种;另一方面,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区农业农村局还为种植户提供打井、滴灌带及铺设人工等扶持,切实降低农户成本。

  “今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8.75万亩,预计总产量突破1.18亿公斤,首次迈上1.15亿公斤台阶,连续五年稳定在1.1亿公斤以上。”清河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范永介绍,目前全区秋收进度已超九成,10月底前可全部完成。下一步,该区将深化与北大荒集团合作,推进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持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让“粮袋子”更稳,农民“钱袋子”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