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良种良法配套到科技攻坚,从智慧农田到信息互联,从农业人才培养到科技团队作战……近年来,拥有160万亩耕地的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同向发力,实现每年研发推广科技成果30多项,为粮食产能提升筑牢科技基石。
友谊分公司智慧农业场景
盯紧农业科技前沿 聚合力攻关“三跑田”
“在耕地不增的情况下,如何提升粮食产能,那就得依靠科技创新。”分公司副总经理张超认为,新技术研发不仅涉及领域多、专业化分工细,而且难度大、周期长,应与科研院所广泛合作。
近年来,公司全面推进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在黑土地保护、绿色高产新技术和智慧农业发展等领域破题先行。
2020年起,为了解决坡耕地“跑水、跑肥、跑土”导致的粮食低产和生态破坏难题,分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区项目组合作,汇集国内农业、土壤、遥感、水肥等方面专家,在友谊开展了“等高环播”种植模式实验。通过集成探地雷达、草水路、变量施肥、变量喷药等13项技术,构建形成以3000亩为尺度的小流域黑土地保护与智慧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取得了地表径流量降低60%以上、土壤流失量降低80%以上、化肥施用量减少15%、粮食增产5%的成效。过去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如今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低产田变成高产、稳产田,
此外,友谊分公司与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农联双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先后通过航天诱变品种试验,培育优质水稻品种8个,将水稻14片叶诱变成适宜友谊区域的12片叶;与多家科研院所联合实施白浆土旱田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技术模式,通过升级专用改土机械、开发白浆土专用改良剂和肥料,结合保护性耕作、精准施肥、秸秆还田等耕作措施,取得了有效耕层增加到30厘米的突破性成果。
书写黑土科技担当 锻造农业转型大熔炉
在由废旧仓库改造的科普实训基地,沉浸互动式体验的数字农田与现实世界交相辉映:土壤墒情、作物长势、气象预警等数据在虚拟空间中跳动,来访者可通过手势操作“解剖”智能农机内部结构。这个充满未来感的科创空间,如今已累计接待考察团127批次,承办的智慧农业千人培训开创垦区先河,线上线下参训人员突破5000人次。
近年来,友谊科技信息中心通过创新“需求订单+模块教学”模式,联合高校专家开发12门实战课程,涵盖智能农机操作、农业大数据分析等前沿领域。种植户张建军参加培训后,利用手机App精准控制灌溉系统,实现亩产提升15%的效果。更令人振奋的是,自科技信息中心成立以来,累计输出技术骨干300余人,带动周边20个农场完成智能化改造,形成“友谊经验”辐射效应。
千人大培训
翻开友谊农场科技信息中心的攻坚日志,每一页都写满“工人先锋号”的担当:春耕时节,技术团队连续45天驻守田间,确保智能插秧系统精准运行;汛期来临前,工程师冒雨完成19个监测点的设备升级;秋收深夜,实验室的灯光与无人收割机的照明在田野上交相辉映……正是基于这份执着,团队建设了友谊智慧农业驾驶舱,取得了智能插秧直线精度达2厘米级、变量施肥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5%左右的农业技术新突破。
分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区项目组联合开展的黑土地保护与智慧农业融合样板被全面推广;通过“节水、净水、量水、调水”高效水资源利用技术体系,实现综合节水效率提高27%,农田退水氮磷净化效率提升35%;通过寒地水田地力与产能双提升实验,对水旱田关键环节技术智能化的技术研发与示范,实现农药减施15.8%……
聚力专业人才培养 涵养科技创新“蓄水池”
走进友谊分公司科创中心,两边荣誉墙上,“工人先锋号”的奖牌与27项科技创新证书交相辉映,第五届全国智慧企业建设创新案例奖、集团科技创新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状,见证着友谊农场科技信息中心团队的技术突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分公司采取“分层实施、精准定制、全程培育”的多元化培训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脚上沾满泥巴”的本土农技专家,为打通先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自2022年成立以来,友谊科技信息中心如同一台高速运转的创新引擎,以奋斗姿态,深耕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这支平均年龄仅35岁的团队,用800多个日夜的攻坚,将“智慧农场”的蓝图变为现实,累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荣誉27个,形成专利27项、技术标准8项,入选黑龙江省主推技术2项,成为黑龙江垦区智慧农业发展的标杆力量。
2023年春季,当最后一台智能插秧机完成自主路径规划时,友谊农场科技信息中心成员的手掌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这标志着这套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完整智能管控系统正式落地。
玉米收获现场
在友谊青年科技团队的统筹下,科技信息中心构建起由500余套物联网设备、覆盖19万亩耕地的“智慧神经网络”,可实现田间气象站每10分钟上传一次环境数据,无人机航拍生成作物长势三维图谱,120套智能闸门与水位计联动实现毫米级灌溉控制。
为攻克冻土环境下设备稳定性难题,科技信息中心团队顶风冒雪驻扎田间,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极端环境下连续奋战72小时,完成了此项技术攻关。在友谊万亩级智慧农场示范田里可以看到,装有智能监测系统的收割机驶过金黄的稻浪,大屏幕实时生成产量热力图。这些精准的田间数据,不仅为品种优选提供科学依据,更为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基础保障,推动6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转化。
令人瞩目的是,科技信息中心与北京农林科学院等顶尖科研团队还联合开发了“寒地水稻智能灌溉模型”,将传统经验灌溉升级为数据驱动决策灌溉,节水率达30%以上,相关技术被列为黑龙江省主推技术,吸引了一众院士团队前来考察。一位专家看到“寒地水稻智能灌溉模型”后感慨:“这套系统实现了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管控,真是了不得,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科技样板。”
如今,科技信息中心团队用120套智能灌溉设备、500余个监测点位,编织出一张覆盖农业生产全流程的科技网。
以创新为犁、以数据为种,书写出新时代的“拓荒传奇”。友谊分公司用科技创新推动了粮食产能的提升,在黑土地上书写现代农业科技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