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西部,白城这片土地曾被大片盐碱地所困扰,白色的盐碱荒漠,一度是这里的主色调,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发展艰难。多年来,白城市坚定不移地践行“两山”理念,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驱动,在盐碱地上谱写了一曲绿色发展的壮丽篇章,实现了从“不毛之地”到“生态粮仓”的华丽转身。
向海晨曲。
白城是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分布最广的地区。全市现有盐碱地等未利用地491万亩,其中可开发为耕地347万亩,是全国少有的耕地后备资源集中连片地区,属于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的后备区和全省增产200亿斤粮食的主体功能区。
白城盐碱地治理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就已零星开发,2014年后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2022年被列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近10年,全市治理盐碱地33.8万亩,累计增产粮食12.5亿斤,为全市粮食产量实现“十三连增”提供了重要支撑。202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18.45亿斤,居吉林省第3位。
白城市目前已探索出盐碱地治理“三种模式”。
水田治理“大安模式”。依托省自然资源厅大安盐碱地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基地,通过“降碱、排盐、养地”,探索形成“以水定地、集中连片、生态改良、良种自育、现代化生产经营”“五位一体”的“大安模式”,实现当年治理、当年种植、当年见效,其中华清农业“脱硫石膏改良技术”等4项技术最具代表性,最高亩产达528公斤。截至目前,已实现有效种植27.46万亩。
旱田治理“镇赉模式”。利用柠檬酸生产尾端副产品,创新研发柠檬酸石膏改良剂、有机液体肥、柠檬酸降碱剂等盐碱地改良系列产品,试验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排盐、改土、培肥、创环境、调生态”为一体的旱田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该方法材料成本低、用水少、纯绿色、无污染,可从源头上规避供水、排水、退水等治理难题。经过四年连续改良种植,到2025年旱田种植面积2.92万亩,其中玉米1.7万亩、甜菜5224亩、大豆6500亩、燕麦537亩。截至目前,玉米亩产达到573.8公斤,甜菜亩产达到3.6吨,达到周边耕地平均年产值。
盐碱耕地改造提升“通榆模式”。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及近年遥感监测统计,白城市盐碱耕地总面积约758万亩,约占吉林省47%,大部分属于中低产田。主要是采用“国有公司+新型经营主体+农民+水肥一体化+合理密植”高标准农田建设“五位一体”模式,完善盐碱耕地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强化良田、良法、良种技术模式综合运用,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41万亩,水肥一体化200万亩,其中包括玉米密植5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