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培育壮大制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探索技术人才交流、跨区域农机作业合作机制,推进兵地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发展迈向更高水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州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徐亚民总结道。

  延伸价值链条,激发玉米产业内生动力

  推进兵地融合发展,关键在于深度嵌入、优势互补。可克达拉市与伊宁市积极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对接合作需求,共同打造“制种+精深加工”产业链,让玉米制种的价值潜能加速释放。

  9月8日,记者走进位于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的新疆沂利泓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发酵车间,香甜气息扑鼻而来,以玉米为原料加工的液体糖顺着管道缓缓注入无菌发酵罐。“从玉米原料到维生素B12,附加值能提升50倍左右。”该公司副总经理高洪雷介绍。

  玉米素有“食物黄金”之称,随着伊犁河谷玉米种植规模持续扩大,推动玉米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聚焦市场“一盘棋”,可克达拉市与伊宁市强化政策供给,着力引进培育种业龙头企业,联合合作社与种植户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从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型升级。

  凭借兵地融合的产业优势,伊宁市、可克达拉市持续发力,吸引一批全国种业龙头企业入驻,新疆一和生物、可克达拉安琪酵母、金海生物科技、中国种子集团、九圣禾种业等企业纷纷落地投产达效,产业集群效应得到充分释放。

  “我们看中伊犁河谷发展玉米制种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选择在这里投资兴业。”山东登海种业伊犁分公司经理徐福生的话,道出了外地企业落户伊犁河谷的初衷。

  如今,伊犁河谷已形成“科学育种、规模种植、订单生产、精选加工、电子销售、快捷配送”的种子生产销售现代化体系。

  聚焦产业“一幅图”,通过生产要素高速流动、企业协作、人才共育等多层次合作,可克达拉市与伊宁市形成互补优势,专利技术转化提升产品附加值,订单机制保障种植户收益,集约经营优化土地效能,质量认证助力开拓市场。

  从上游玉米原料供给到下游发酵产品生产,兵地双方协同构建的玉米生物制造“核心拼图”逐步成型,“链主”企业统筹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进而推动产业聚链成群。

  在伊犁河谷这片热土上,兵地双方以“核心圈”带动“黄金谷”,以“一盘棋”思维整合资源,产业集聚的强大引力,推动制种及玉米精深加工产业迈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阶段。

  健全保障体系,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8月初,正值作物检疫性病虫害高发期,在一个个种子繁育基地,兵地双方技术人员携手并肩,共同开展玉米种子产地检疫工作。

  可克达拉市与伊宁市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两地农业农村部门联合组建检疫巡查队,在城市交叉区域开展同步检疫,有效阻断了病虫害传播,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产地检疫是种子生产的‘第一道防线’,更是调运流通的基础。”四师农业技术推广站检疫员冯远科表示,“兵地共检不仅是深化合作之举,更为多领域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大检疫技术、信息共享与人员培训的协同力度。”

  为凝聚产业发展合力,可克达拉市与伊宁市高频联动:一场场玉米制种产业推进会、农业农村系统座谈会接连召开,搭建起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的合作桥梁;“田间培训班”常态化开办,四师可克达拉市农业专家走进示范田,现场演示玉米去雄、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在此基础上,兵地还锚定长远发展目标:共建百万亩制种基地,培育基地共享、原料互供、品牌共建的龙头企业;统筹农业生产,实现有害生物联防联控、病虫害预警信息共享、冰雹灾害共同防范,守护农业生产安全;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互派人员、共建多作物高产示范田,让科技进一步为产业发展赋能。

  与此同时,双方还协商,共同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真正形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如今,从育种攻关到技术推广、再到产业链协同,可克达拉市与伊宁市正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让制种产业成为融合新纽带,共同擘画伊犁河谷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