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秆也不能长太高,我们基本控制在3米5以内。不然供不上营养,有倒伏的风险。”内蒙古德诺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帅穿梭在玉米丛间,时不时摸摸玉米叶,瞅瞅玉米棒。

  走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敖力布皋镇东喜伯营子村高大的玉米秆丛,身侧、头顶的茂密枝叶遮天蔽日。玉米秆紧紧相连,直挺挺扎入土地,吸收养分,圆滚滚的玉米在枝叶间安静生长,等待十月丰收日的到来。

  刘帅穿梭在玉米丛间,观察玉米长势。

  从辽宁省来到内蒙古通辽市做了一名“玉米地管家”,刘帅觉得挺有成就感。“去年,我们这一片项目区玉米亩产突破1247公斤,创全国粮食单产纪录。”

  “通辽市本身位于玉米黄金种植带,而且土地平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刘帅和他的技术团队看准这一点,最终来到通辽市扎根,这主要得益于敖力布皋镇的招商引资。

  敖力布皋镇副镇长盛致同回忆,“玉米地管家”团队从刚来到东喜伯营子村流转第一亩土地,到今天已经8年了。不仅是土地增产了,而且村民的种植思想也转变了。

  盛致同介绍,玉米地的托管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个是土地流转,老百姓把地完全流转出去;另一种是土地托管,土地还是农户的,农户交给管家去管理,秋天打了粮食,再把粮食给农户。”

  土地形成规模了,再统一进行社会化服务:统一采购农资,统一制定农机作业标准,成立种植管理团队,负责“产前”“产中”“产后”等巡田管理服务,开展玉米品种示范、密植耕种、免耕耕种等模式展示。玉米田边,老乡们悠闲乘凉,“咱家的玉米地有了管家,有产量了还轻松了。”

  内蒙古德诺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崔红说,“来到通辽这些年,市里给了玉米密植高产种植技术方面很大的支持。我们作为新型经营主体,乡镇层面也帮我们协调了乡村振兴的资金和各项补贴。”

  如今,敖力布皋镇打造高标准农业示范区和社会化服务中心,推动建设5个玉米单产提升示范村,覆盖面积3万余亩,全镇连续四年粮食产量稳定16万吨以上,高标准农田覆盖率已达85%。

  “也有很多兄弟乡镇来学习我们的增产经验。”盛致同说:“国家政策挺好的,这两年又匹配了很多资金。想着把我们镇里符合条件的土地,都改造成高标准农田。”他表示,2025年预计在全镇开展社会化服务面积可达18万亩,流转土地将达到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