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榆阳区鱼河农场的玉米田上空,数架植保无人机按照预设航线,精准投放着承载赤眼蜂的蜂球。这是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企业,利用“无人机+生物防治”技术进行绿色防控的创新实践。
玉米是榆阳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生长期间易受玉米螟、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侵袭。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方式不仅容易造成残留,还可能破坏生态平衡。为破解这一难题,榆阳区积极引入并示范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赤眼蜂是自然界中玉米螟、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卵期的优势寄生性天敌。据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梅成芳介绍,该技术属于典型的“以虫治虫”生物防治,赤眼蜂将卵产在害虫卵内,通过寄生方式杀灭害虫,从源头阻断虫害扩散,对环境零污染,对人畜安全无害。
此次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于“精准”二字。技术团队首先通过设置在示范田里的40个诱捕器,严密监测害虫成虫发生动态,精准把握害虫产卵初期这一最佳释放时机。按照方案,两千亩示范田将分两次放蜂,每次释放赤眼蜂不少于1.5万头。
据测算,采用无人机释放赤眼蜂进行防治,每亩成本约110元。其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同时玉米增产幅度达5%至8%。
据了解,榆阳区将稳步扩大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范围,并计划结合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构建起“监测—预警—防治”全链条智能化管理体系,让绿色防控技术成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双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