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从源头筑牢种子安全防线,保障农作物种子质量安全,近日,呼和浩特市植保植检中心组织检疫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各科研所试验基地,开展玉米、大豆、向日葵、马铃薯、燕麦、高粱、辣椒等农作物种子的产地检疫及田间检疫工作,全面排查检疫性有害生物,为农业科研育种和生产用种安全保驾护航。
一、精准对接科研所,覆盖多品类种子
此次检疫工作精准对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下属的作物育种、栽培等多个科研所,针对各所培育的玉米、大豆、向日葵、马铃薯、燕麦、高粱、辣椒等主栽及特色作物种子,进行全品类、全流程田间检疫,检疫覆盖面积243亩。检疫人员深入各科研所的试验田块,实地查看不同作物的生长状况,重点围绕种子繁育环节的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开展排查,确保科研育种种子不带检疫性病虫害。
二、严格检疫流程,强化田间排查
检疫人员严格按照《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操作规程》执行,采取“田间踏查+随机取样”的方式开展工作。在田间,对各类作物逐行逐株检查是否存在大豆疫霉病菌、玉蜀黍霜指霉菌、马铃薯甲虫、向日葵列当等检疫性有害生物,仔细观察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的异常症状;同时,随机抽取不同地块、不同生育期的植株,详细记录信息。
三、加强协作交流,助力科研育种
检疫过程中,检疫人员与各科研所的育种专家、技术人员积极沟通,了解各类作物的育种目标、种植管理及病虫害发生特点,针对科研育种中可能存在的检疫风险进行分析指导。双方就如何在育种环节强化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提升种子健康水平等问题深入交流,为科研所进一步优化育种流程、提高种子质量提供了专业建议,形成了“检疫服务+科研育种”的协同联动模式。
此次对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各科研所的种子产地检疫工作,不仅有效防范了检疫性有害生物通过科研种子扩散传播蔓延的风险,也为科研育种成果的安全转化提供了保障。
下一步,呼和浩特市植保植检中心将持续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的协作,常态化开展种子检疫工作,从源头守护农业生产安全,助力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