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如同‘金扁担’,一头挑着国家的粮袋子,一头挑着百姓的钱袋子。”

  小暑时节,大地如蒸,河南7600万亩秋作物进入生长旺季,苗期管理到了关键阶段。给玉米疏苗定苗,在红薯地里喷洒灭草剂,连日来,广大农民冒着高温酷暑走进田间地头,掀起夏管高潮,用汗水浇灌禾苗,只为秋粮丰产丰收。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盛夏之际,当中原的千里沃野披上秋作物的新绿时,殷殷嘱托萦绕我们的心头。“今年的小麦种植面积,是增,是稳,还是降?这次旱情,会不会影响你们的收成?”麦粒渐满的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一席话,思虑的是中国饭碗的稳固。“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殷殷嘱托重千钧。未来五年是我省发展厚积薄发、崛起倍增的关键阶段,奋力建设农业强省,河南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只有农业强了,农产品供给有保障,物价稳、人心安,经济大局才能稳住。“三农”涉及行业多、领域广、群体大,在扩大国内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可腾挪的空间、可挖掘的潜力非常广阔,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战略支撑作用非常突出。几亿农民整体迈入现代化,能够释放出巨量的创造动能和消费需求。诸多事实是无可辩驳的注脚:建设农业强国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当你乘高铁、自驾穿行中原大地时,映入眼帘的最醒目景致,是千里沃野、亿亩粮田。这是农业大省丰产丰收的信心和底气,是“中原熟、天下足”的河南贡献奉献,是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原担当作为。

  河南,用不到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近10%的粮食,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是妥妥的“中原粮仓”。去年,河南夏粮总产757.14亿斤,位居全国第一,全年粮食总产1344亿斤,位居全国第二,油料、食用菌产量居全国第一,蔬菜、禽蛋产量居全国第二,牢牢扛稳全国粮食安全的重任。从双汇、思念、白象、卫龙等国民老品牌,到嗨吃家、食族人等新兴力量,越来越多的“豫农优品”成为千家万户的购物车必选,万亿元级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崛起中原大地,河南加速从“中原粮仓”迈向“国人厨房”“世界餐桌”。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去年,全省培育农民合作社20.3万家、家庭农场27.5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7万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4%,新改建农村公路6842公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4%,脱贫县农民收入增长6.9%。

  一项项数据折射着河南农业新发展、乡村新气象。如今的中原广大农村地区欣欣向荣,充盈着希望与干劲。奋力建设农业强省,河南走得稳、活力足。

  今年夏播期间,面对持续高温少雨的不利天气,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成为亮眼“主角”。全省投入播种机械85万台,其中单粒精密播种机械8.7万台、新增1.9万台,加装北斗辅助驾驶系统拖拉机4.03万台、新增5000台以上。单粒精量播种、玉米合理密植、滴灌微喷等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有效提升了播种质量与效率,秋粮基本实现适期播种。

  农业现代化如同“金扁担”,一头挑着国家的粮袋子,一头挑着百姓的钱袋子。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小麦年制种能力在18亿公斤以上,居全国第一位,河南农业生产优势突出。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等多种农产品协同发展,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产品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延伸。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河南农业产业化活力蓬勃。中原农谷、周口国家农高区、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生物育种技术创新成效显著,形成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推动农业科技赋能效能大幅提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提升至3.5∶1,农业全产业链不断完善,河南农业科技赋能效能强劲。由此可见,如今的河南“金扁担”越挑越稳,建设农业强省手握诸多优势。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河南定能实现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跃迁,绘就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绚丽画卷,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