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这个词自带冷峻。其定义为适应科学发展和组织生产的需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应用在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中,就是对种植业、林草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及农村设施环境、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统一技术要求。
2024年7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出台的《农业农村标准化管理办法》正式施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居住环境……一场“标准化大潮”在广大农村涌起。
2017年,我市入选第九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综合生产及农业展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有机果蔬种植标准化示范区。
2019年9月1日,长春大米团体标准正式实施。以标准提升品质、以品质擦亮品牌、以品牌助力振兴,长春大米品牌建设跃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全市建成绿色有机示范园区80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801个,认定国家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3.2万亩、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529.4万亩,绿色有机农业总产值达到416亿元。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到3200个,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监测平均合格率超过98%,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率达到60%。
2022年,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立,这成了长春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里程碑事件。
从“田间”到“舌尖”,在“清洁安全、品质好、营养价值高、有风味”越来越成为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标准的大背景下,长春的农业农村标准化建设呈现怎样一幅图景?
位于榆树市八号镇北沟村标准化园区的蔬菜大棚里,农民正在清除杂草。
德惠市松江佰顺米业的生产车间内,工人在高标准流水线上忙碌着。
01
农高区高标准引领
建设产业集聚高地
在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科创中心主粮作物生物育种实验室内,核酸提取室、基因分型室、电泳分析室、理化分析室、基础实验室、光照培养室、人工气候培养室等功能实验室齐备。这里的研究,涵盖了基因组学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玉米转基因育种、玉米双单倍体(DH)育种等关键方向,构成作物育种研究的完整链条。
“实验室于今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从样本的精准制备到基因层面的深度剖析,从生物分子的精细检测到理化特性的全面把控,再到多种条件下的创新培育实验,全方位、多层次地为作物育种提供先进的条件支持。”吉林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工作人员陈鸽说。
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坚持把科技研发作为提升现代种业源头创新能力的核心,着力强优势、补短板、破卡点,支持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培育特色作物新品种,种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鸿翔、先正达、隆平高科、吉林云天化等种业龙头企业入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鸿翔种业加工厂、先正达春玉米创新中心、玉米种质资源样本库和隆平高科育种、抗病试验基地等,全力打造全国玉米全产业链发展集聚区,让玉米、种业等一批产业集群在公主岭市落地生根。
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公主岭市鸿翔种子加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采用全程自动化生产线,风筛、灌袋、包装等流水作业一气呵成。作为一家集农作物新品种研发、种子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在这里,每一粒种子的诞生都经历了严格的筛选、精细的加工和科学的储存管理,高质量的玉米种子从这里走向全国市场。
“农高区的建设为我们搭建了发展平台,一期工程投产当年,就加工玉米种子600万斤,二期工程投产后产能将继续扩大,预计年加工能力可达1亿斤。”鸿翔种业相关负责人牛文卿说,目前,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投入市场的品种有69个,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国际领先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及种业科创中心。
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立足“四区”定位,明确“一区两地六业八园”发展思路,凝聚力量抓改革、促创新、攻招商、上项目、兴产业,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年前三季度,完成GDP28.05亿元,增速13.1%,预计全年完成GDP37.4亿元,同比增长11.3%。
位于榆树市环城乡平安村的榆树市农业科技示范区,面积100公顷, 主要用于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形成农民可复制的标准化粮食种植方式,为现代农业拓路。
02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深耕“舌尖上的产业”
伴随着一车车鸡雏响亮的鸣叫声,德翔集团第六肉鸡自养场正式进雏投产。该场占地面积87337平方米,建筑面积33893平方米,共有18栋标准化肉鸡舍,全部采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1研究所下属青岛兴仪公司智能化肉鸡立体笼养设备,每批次最大养殖量可达60万只,年出栏量达360万只。
农产品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前提。农产品标准化覆盖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从种前到栽培、管理、收获,再到清洗、搬运、销售。
吉林德翔集团是一家以现代农牧与食品产业为主营业务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是企业的根本。
“德翔以肉鸡养殖加工为基础,聚焦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起种鸡肉鸡养殖、饲料生产、食品加工、有机肥生产、有机稻米生产、粮食仓储物流、微生物菌肥生产等七大核心板块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2024年,集团养殖肉鸡6000万只,销售收入超50亿元,直接吸纳就业1670人,间接带动3万余人增收。”吉林德翔集团董事长高起明表示,德翔集团积极践行全产业链绿色循环模式,开展副产物综合利用,把鸡的价值最大化,把养殖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把肉鸡当作转化粮食的设备,既能造肉、还可产粪,实现种养结合、绿色循环发展。集团现有有机肥产能50万吨,每年可培肥改良500万亩黑土地。
“从长春市打造长春大米品牌以来,长春大米的品牌响了,大米的附加值也高了。我们的产品也打开了销路。”吉林省松江佰顺米业有限公司基地总经理李少东表示。
高标准铸就卓越的品质,而品质的提升推动品牌的发展。据了解,长春大米团体标准,更加严格地规定了长春大米的定等指标、碎米指标、加工精度指标、黄粒米指标、杂质指标等,大大提高了长春大米品质底线,对长春大米质量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公司拥有4条国内一流的稻米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日处理稻谷能力800吨,具备全流程、分段可控检验功能,稻米生产线设备工艺先进,其中自动化多规格真空包装生产线日产能在300吨以上。”李少东说。
在榆树市保寿镇红旗村,民悦合作社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
03
农博园标准化示范
开创为农服务新模式
长春农业博览园作为集成应用农业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展示平台,从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标准化,积极参与吉林省地方标准制定和省级标准化试点创建工作。近年来,园区先后通过承担国家标准委第九批“国家现代农业综合生产及农业展会标准化示范区”和第十批“国家智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牢固树立了“以标准化战略引领吉林农业新发展”理念,开展了以智慧农业为引领、会展农业为特色的“农博模式”乡村振兴标准化行动,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行动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吉林省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长春农博园先后研制了以玉米、高粱、水稻、大豆、经济作物等吉林特色作物栽培技术标准30余项,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手段,以标准化为工具,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比如,番茄基质栽培区通过制定和实施《连栋温室番茄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对番茄生长的环境条件、农事操作环节、作物长势状态等进行数字化管理,采用架床式椰糠袋栽培方式,由自动化水肥一体机将施肥与灌溉结合在一起,做到水分与养分均匀、适量、准确地控制和供应,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智能管控及质量追溯。
长春农博园通过标准化引领农业前沿技术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为乡村振兴作出示范。2021年8月,长春农博园获得番茄等6种蔬菜的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中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证书。这是我省首个农产品国际认证,为推动全省农产品的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贡献了力量。
长春农博园还将标准化与农博会网上招展和“云上农博”平台深度融合,以标准化推动传统展会模式向数字化转型。长春农博会整合现有资源,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同步互动、有机融合的办展新模式,创建“10+365”网上农博会展示、交易服务平台。依托智慧展览系统,结合5G、直播、3D动画、VR实景等新兴技术,将传统线下农博会的展览和交易功能数字化、线上化。提炼形成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业展览会服务规范》标准,进一步规范了农博会在先进农业技术展示和良种、农资、农机、农产品展销,以及农业信息化等方面的服务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展示服务质量,提高了为农服务效能,打造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方式、新手段,引领农民群众依靠科技走上致富之路。2020年11月,“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获得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这标志着长春农博会正式进入国际性品牌展会行列,在展览内容、展会组织、国际化、专业化等方面得到了国际专业机构的认可和肯定。
榆树市刘家镇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刚成立时只有几十平方米厂房,如今已发展成为标准化、规范化的专业合作社。
04
新农村标准化管理
铸就未来的美丽乡村
清新脱俗的中式院落,褐墙红瓦的二层小楼,太阳能环保设施……一道门坊里,藏着中国农村住宅的革新。这便是在第二十三届长春农博会上亮相的新农村环保住宅。它为住惯了“三间房、大红砖、水泥地”老式民居的中国北方农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住房解决方案。
这样的场景不禁让人想到一个词——新型城镇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目前,我市九台区、双阳区、长春新区、净月高新区均已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长春正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引领示范带动效应显现。
按照《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2024年,我市将高标准完成30个“百村示范”村和200个“千村美丽”村建设任务。积极推进“万村达标”创建行动,按照《吉林省推进和美乡村人居环境“万村达标”创建行动方案》推进整洁型、宜居型、生态型村庄创建。到2025年,干净整洁型村庄占80%以上,宜居示范型村庄占50%以上,生态引领型村庄占10%以上。这些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农村标准化管理相关规定的出台。
今年,我市重点推进238.9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并成立了农田建设工作专班。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给了农业生产大有可为的底气。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土壤改良等先进技术模式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中加快普及应用,成为示范引领的新方向。
从土壤中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到餐桌上恪守不渝的严格标准,我市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以标准化为链接,牢牢将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挂钩。黑土地上的“章法”,让每一粒米、每一棵菜、每一块肉都安全、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