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鮰鱼市场行情分化显著,河南红鮰成 “跌市” 焦点,较月初最大跌幅达 3.5元/斤;而四川产区则涨势抢眼,单周最高涨幅达0.5元/斤。整体来看,大规格鮰鱼价格表现坚挺,在暑期消费热潮的强劲拉动下,正稳步上行,市场呈现 “区域分化、大鱼走俏” 的鲜明特征。

  产区聚焦:各地价格大起底

  (一)河南产区:红鮰独跌,其他上扬

  河南地区的鮰鱼价格走势较为特殊,除红鮰受病害等影响持续跌价外,其他规格的鮰鱼均有所上涨。目前,红鮰2-3斤规格8元/斤,较月初再跌3.5元,3斤上红鮰7.5元/斤,同样大跌3元。而普通鮰鱼1.2-3斤稳定在6元/斤,3斤上8元/斤,2-3斤8元/斤,均较上周上涨0.2元,较月中高涨0.9元。2-3尾鮰鱼苗8元以上,100尾左右鮰鱼苗11元左右。

  高温天气下,红鮰的消化吸收能力明显下降,若此时仍维持较高投喂量,极易诱发出血病、烂身病等病害,严重损耗鱼体品质。患病的红鮰不仅外观受损,体表常出现红斑、溃烂等症状,其肉质和口感也会大幅退化,食用价值大打折扣。

  而在普通鮰鱼市场,外地货源对河南本地市场的冲击较弱。对于已达上市规格的成鱼,养殖户可选择及时剔网出塘,此举既能降低存塘鱼因高温可能面临的养殖风险,减少鱼体超标比例,还能通过快速变现实现降本增效。据了解,河南郑州地区叉尾鮰鱼日均流通量稳定在80-90万斤,养殖户出鱼积极性持续高涨,市场流通效率显著。

  (二)江苏产区:稳中有升

  江苏市场近期大量上鱼,1.2-2斤规格8.2元/斤,较月初上涨0.4元,2.1-3.2 斤和3.2斤以上8.5元,价格趋于稳定。江苏作为鮰鱼的重要产区,养殖技术成熟,产量相对稳定。暑假期间餐饮行业需求大增,市场对鮰鱼的消化能力增强。而且江苏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鮰鱼能够快速运往周边各大城市,市场流通性好,也有助于维持价格稳定。

  (三)广东产区:缺鱼

  近日天气多变,高温、多雨、台风频发,鮰鱼养殖过程中受到病害、天气等因素影响,导致产量下降。广东市场目前处于缺鱼状态,主要是加工厂在收鱼。当前叉尾塘口价1.5-3.5斤7.3元/斤,1.8-3斤8.3元/斤,较上周整体平稳。

  (四)四川产区:单周涨幅明显

  四川地区的鮰鱼1.5斤规格9元/斤,较上周上涨0.5元,月初上涨0.7元,涨幅较为明显。四川作为旅游热门城市,一方面由于暑假消费拉动,另一方面本地鮰鱼供应量相对不足,市场供不应求,使得价格有较大幅度提升。

  (五)湖南湖北产区:整体稳定

  湖南、湖北地区整体较为稳定,现在加工厂收鱼较多。2-3斤规格7.6元/斤,1.2-2斤上6.6-6.8元/斤,3斤上6.8元/斤。两湖地区是传统的水产养殖大省,鮰鱼养殖规模大,产量高。而且两湖地区的鮰鱼销售渠道广泛,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销往全国各地,稳定的销售渠道也保障了价格的平稳。

  七月回顾:价格走势全解析

  为了更直观地呈现七月鮰鱼价格的变化,我们通过以下表格展示广东、江苏、河南、湖南湖北等产区在7月初、月中、月末的鮰鱼价格及涨跌情况: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广东地区1- 斤规格的鮰鱼价格在七月呈小幅下跌趋势,相较于其他产区的情况要温和许多。江苏地区1-2斤规格的鮰鱼价格上涨,因为暑假期间餐饮消费对小规格鮰鱼需求大增;2-3斤规格价格先稳后跌,随着市场上该规格鮰鱼供应量逐渐饱和,价格受到一定抑制,3斤上的大规格鱼价格始终坚挺。河南地区红鮰价格大幅下跌,而普通大鮰鱼部分规格上涨,与市场对不同品种鮰鱼的需求差异以及外地鱼影响小等因素有关。湖南湖北地区2-3斤规格价格微跌,受周边产区价格波动的影响,价格出现小幅度调整。

  以河南地区5年的鮰鱼价格为跨度展现趋势,可以看出:

  在一年之中,鮰鱼价格并非平稳不变,而是随着月份的推进出现起伏。部分年份在2月左右,价格有较为显著的升高,因为春节前后市场需求增大,消费者对于鮰鱼等水产品的采购量增加,推动价格上行。而在4-6月这一区间,不同年份的价格走势既有差异又存在一定共性,如有的年份在4-5月价格达到最高峰,之后回落,这和该时段鮰鱼的生长周期、上市量有关。进入夏季后,价格逐渐趋于平稳或在低位震荡,可能是由于夏季鮰鱼的供应量较为充足,市场上的产品增多,导致价格难以维持在高位。

  图源:海大农牧

  从5年的跨度来看,鮰鱼价格受季节、供需及养殖周期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尽管每年价格曲线形态各异,但整体勾勒出鮰鱼市场的运行规律 —— 季节交替带动消费需求波动,养殖周期影响上市量,供需关系随这些变量动态调整,进而传导至价格端。这也给从业者提了醒:需紧盯市场动态,从养殖规划到销售策略,都要适配价格周期性起伏,方能在波动中锚定效益最大化,稳行鮰鱼产销赛道。

  鮰鱼市场现状大盘点

  (一)存量结构剖析与病害情况

  随着夏季的到来,鮰鱼养殖进入关键时期。据业内人士调研,在存量结构方面,目前鮰鱼的成鱼占比约40%,半成品鮰鱼同样占比约40%,而苗种占比在20%左右。成鱼占比的增加,意味着市场上可供应的商品鮰鱼数量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市场供给压力。若市场需求未能同步增长,可能会导致价格下行。

  而半成品鮰鱼占比大,说明后续有较大的成鱼转化空间,未来市场供给存在变数。苗种占比相对稳定,为后续养殖提供了基础保障,但如果苗种质量出现问题,或者受到病害侵袭,将会影响未来鮰鱼的产量和市场供应。

  此外,大鱼占比高的池塘走鱼较快,这表明市场对于大规格鮰鱼的需求更为旺盛,养殖户若能合理调整养殖策略,多养殖大规格鮰鱼,或许能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收益。

  7月的高温天气,给鮰鱼养殖带来了严峻挑战,出血和烂身(烂块)成为主要病害。高温使得鮰鱼消化吸收率未能达标,养户一旦投喂过高,无论是鸡肠还是饲料,都极易引发出血病。

  (二)消费动力洞察

  暑假期间,消费力强劲,这为鮰鱼市场带来了积极影响,带动叉尾行情上涨。暑假是人们外出就餐、旅游消费的高峰期,餐饮行业对鮰鱼的需求大幅增加。无论是酸菜鱼、烤鱼等以鮰鱼为主要食材的特色菜品,还是在各类海鲜市场、超市,鮰鱼的销量都有明显提升。消费需求的增加,使得市场上鮰鱼的走货速度加快,在供给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根据供求关系原理,需求增加会推动价格上涨。而且,消费者在暑假期间对于价格的敏感度相对降低,更注重食材的品质和口感,这也为鮰鱼价格的稳定和上涨提供了有利条件。

  后市研判:未来价格展望台

  从供应端来看,虽然当前成鱼占比有所增加,但如果后续病害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像7月的出血和烂身病继续蔓延,将会导致成鱼产量进一步下降,供应减少。不过,随着新鱼陆续上市,市场供应也存在增加的可能性。特别是如果养殖户为了规避后期病害风险,选择集中出鱼,将会在短期内增加市场供应量,对价格产生下行压力。

  在需求端,后续节日众多,如中秋、国庆等,餐饮行业对鮰鱼的需求会大幅增加,有望拉动价格上涨。但如果宏观经济环境不佳,消费者消费意愿持续低迷,那么即使在节日期间,需求增长幅度也可能有限,难以对价格形成有力支撑。

  此外,产地抬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部分产区如果存塘量较低,养殖户或经销商可能会联合抬价,以获取更高利润。但这种行为也可能会刺激其他产区增加供应量,或者引发消费者的抵触情绪,减少购买量,最终影响价格走势。建议养殖户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安排出鱼计划,避免盲目跟风;经销商则要谨慎囤货,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采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