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7月的高温,不少泥鳅养殖户倍感焦灼。目前,60-70条规格的泥鳅,塘头价已从6月的7元/斤区间跌至6元出头,按照目前每斤5元多的成本计算,仅保有1元/斤的微利。据了解,此次泥鳅价格持续下探,主要源于高温、扩产的双重夹击。
持续高温之下,泥鳅发病率陡增。据广东中山业者反馈,除了高温期泥鳅常见的烂身、肠炎等病害,近期部分塘口爆发蓝藻,养殖户迫提前出鱼以及时止损,病鱼、次鱼集中涌入市场,进一步冲击行情。
更深远的价格压力,则源于年初养殖户的乐观预期。今年2月,因大范围缺鱼,泥鳅价格全线上涨,大规格泥鳅价格一度飙升至13元/斤的高位。叠加泥鳅养殖“短平快”特性,约3个月即可出塘,对前景的预期极大点燃了养殖热情,各地新户涌入、老户扩产,投苗量激增。当前正值“养殖潮”时期泥鳅的上市高峰,加上高温期的影响,泥鳅行情一路走低。
面对“跌跌不休”的行情,有中山当地经销商表示,业内普遍在6至9月高温期基本暂停泥鳅养殖,计划等到10月份天气转凉、病害压力缓解后再重启,从而规避夏季养殖风险。
当前,泥鳅价格已逼近成本线,养殖户亏损面扩大。有业者指出,在夏季主动减产的影响下,市场供应量预计将在未来数月内逐步收缩,建议养殖户在高温期做好养殖管理工作,并在下一轮养殖周期中合理规划、理性投苗,避免跟风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