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耕种好时节,不误农时田间忙。今年,内蒙古聚焦农业生产需求,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各项重点工作,一幅幅生动的“春耕生产图”铺展开来,繁忙的春耕画面成为时下最美风景。
撒籽、施肥、覆土、镇压……在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的大片沃野中,10余台农机驶入田间,一个个播种环节在机械轰鸣中有序完成。
“今年,我们选用的是‘龙育395’玉米种子,预计每亩单产可达1600斤。我们的‘智慧农机’搭载的北斗导航定位系统,以厘米级精度作业,使得农机能够精准控制行距、深度和播种质量,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作业效率,种地比以前轻松多了。”呼伦贝尔农垦那吉屯农牧场有限公司技术员马春旺说。
在那吉屯农牧场有限公司,植保无人机等先进农机一应俱全,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更让人眼前一亮,“智慧农机”让播种实现了从“人控”到“数控”的转变。
阿荣旗今年以稳面积、提单产为主线,全力保障粮油作物生产。预计今年全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94.27万亩,其中,大豆播种275.74万亩,玉米播种209.7万亩,水稻播种7.44万亩,其他粮食作物播种1.39万亩。
春耕备耕是全年粮食生产的首战,更是全年粮食丰产的基础。眼下,内蒙古已经进入春耕高峰期,全区各地抢抓农时,有力有序推进春耕生产。据5月15日农情调度显示,全区总播面积进度过半,达到52.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7109.3万亩。目前,全区可投入春耕生产的拖拉机106万台以上、配套农机具143万台(套)以上,已培训机手、修理工2.6万人次,检修农机具160万台,能够满足春播需求。
“今年种啥品种好?”“这墒情该啥时候播种?”“按照订单我家都种葵花了。”……在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年年有余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前来咨询、采购种子的农民络绎不绝。
该专业合作社是土左旗供销合作社领办创办的专业合作社,通过打造“市场端与生产端”紧密衔接的订单种植模式助农增收。
“按单种植、按需种植”让敕勒川镇只几梁村村民邢三尝到了甜头:“合作社帮我们选择优质种子、提供技术指导,还签订种植订单,销路也不愁了。”
合作社为种植户提供统一整地、统一农资、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加工等“一条龙”社会化服务,采用先进科学种植管理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激发了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
“春耕期间,我们的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每年还要多次召开技术培训会,总结种植经验,传递栽培技术。此外,合作社还具备年加工1万吨葵花籽能力,拥有年收储10万吨葵花籽能力。”合作社理事张亚龙介绍说,“今年我们托管服务的面积大约是8万亩。目前,合作社的专业技术服务团队正活跃在田间地头,做好农业基层服务,为春耕备耕‘保驾护航’”。
科技助力春耕,培训赋能“粮安”。去年冬天以来,内蒙古组建专家组深入重点盟市、旗县,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精准技术培训指导服务,构建“专家包片+农技员蹲点+示范户带动”的高效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推动关键措施落实落地,确保全年粮食生产工作顺利进行。
大面积单产提升仍是今年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内蒙古在支持玉米、大豆、小麦、马铃薯、油菜5大作物的基础上,加大对水稻、向日葵、杂粮杂豆等作物的支持力度,打造特色单产提升示范区。今年计划以通辽市、赤峰市和巴彦淖尔市为重点,打造3个百万亩“吨粮田”示范区;在呼包鄂地区联合打造1个区域百万亩“吨粮田”示范区;在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打造7个十万亩“吨粮田”示范区。
同时,内蒙古将继续支持园区建设,强化“田、种、机、技、服”五良融合应用,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发展模式,建立“大户带小户”技术示范推广机制,扩大社会化服务面积,推动单产提升技术落地生根。